作為我國最大的鋼橋制造廠和最大的鋼材生產廠,中鐵山橋與鞍鋼的合作非常密切,推動了中國橋梁用鋼的發展。早在1976年,山橋與鞍鋼等單位聯合進行了我國第三代橋梁鋼——15MnVNq的研發,2005年,山橋與鞍鋼合作進行了我國第五代橋梁鋼——Q420qE的研發,2011~2013年,為了美國塔納納西河橋和韋拉扎諾海峽大橋橋面鋼結構制造需要,山橋與鞍鋼聯合對GR.50W免涂裝耐候鋼板和 G50 T3鋼板進行了優化研究, 2009~2016年,山橋與鞍鋼等單位聯合進行了我國第六代橋梁鋼——Q500qE的研發。
目前,中鐵山橋集團有限公司將參加由鞍鋼牽頭組織的“綠色、高服役安全橋梁鋼創新驅動式研發及服務引領型推廣”項目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項申報工作,主要信息進行公示(詳見附件)。自發布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任何單位或個人對申報項目持有異議者,可以向我單位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證明材料。
為了便于查證、核實,異議應當簽署真實姓名或加蓋單位公章,并注明聯系方式,否則不予受理。
聯系人:陳英杰 電話:0335-7940113 郵箱: chenyj1970@126.com
附件:申報主要信息
中鐵山橋集團有限公司科技管理部
2016年12月26日
項目名稱:綠色、高服役安全橋梁鋼創新驅動式研發及服務引領型推廣
一、項目簡介
(限1200字)
該項目屬于金屬材料加工制造工藝領域。
研發、推廣耐候橋梁鋼是調整鋼鐵產品結構,化解過剩產能,貫徹一帶一路戰略,推動鋼鐵行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要方向。耐候免涂裝橋梁鋼的應用還體現在綠色、高服役安全、經濟、環保、社會可持續發展等諸多方面。
該項目針對國內外橋梁行業對高強度、耐腐蝕、高設計安全性等方面的需求, 自2005年以來,致力于新一代耐候橋梁鋼的材料設計、工藝技術原理、產品開發、應用性能、服役安全性評價及產品的應用與推廣。在基礎理論、應用技術、數據積累、示范工程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創新成果:
1)將低合金鋼耐大氣腐蝕基礎理論研究成果與橋梁服役環境與工程項目相結合,創新了采用低C、低S,低P及低成本復合合金化的耐候橋梁鋼合金體系,耐大氣腐蝕性能比傳統耐候鋼提高30%以上。合金設計兼顧強韌性,同時利用晶粒細化及相變強化等技術強化與韌化,從而降低了冷裂紋敏感性和焊接熱影響區、焰切面硬度,實現了焊接免預熱或低溫預熱。上述成果體現了創新驅動下產品研發與技術進步。
2)形成包括成分設計、冶煉、軋制以及組織控制、焊接材料與焊接工藝控制等一整套綠色、高服役安全橋梁鋼的冶金技術集成,開發出滿足國內外重大、特大橋梁工程需求的屈服強度345~500MPa級別高性能橋梁鋼30余個鋼牌號的系列產品,可實現特厚(115mm)、超寬(4300mm以上)、大單重(21噸)的橋梁鋼板生產。
3)以提高服役安全,前期介入用戶的設計的技術服務為牽引,開展了高強度、耐候橋梁鋼全面完整的應用性能評價,包括焊縫的疲勞、寬板拉伸、低溫CTOD以及全尺寸桁梁動態加載實驗;與此同時,新一代合金體系耐候橋梁鋼獲得了長達9年的大氣腐蝕數據;獲得了小尺寸“試樣”與全尺寸“桁梁”相結合的力學性能評價完整數據,實驗室“加速”腐蝕評價與野外“長期”暴露評價相結合的腐蝕速率可靠數據,上述應用數據的獲得支撐了耐候橋梁鋼的應用與設計,實踐了鋼鐵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型研發模式。
4)綠色橋梁鋼不但體現在提高了橋梁鋼耐大氣腐蝕服役壽命,還提出了利用適當的預腐蝕處理,促進合金元素富集,從而加速耐候鋼表面致密銹層形成的技術,解決了服役初期耐蝕鋼服役流銹液、污染環境的難題,為推廣免涂裝鋼橋鋪平了道路。通過在國內在鐵路、公路橋梁成功示范應用,倡導了綠色環保的理念,展現了耐候橋梁鋼全壽命周期低維護成本的優勢,為鋼結構的推廣應用起到了示范引領的作用。
5)為了貫徹一帶一路方針,化解鋼鐵工業產能,按照多國標準及國際用戶個性化需求,為國外橋梁制造提供全系列橋梁鋼產品,項目開展十年間,分別向美國和新西蘭橋梁項目供應高性能耐候橋梁鋼,向海外項目合計供應橋梁鋼近12萬噸,極大推動了高性能橋梁鋼的海外推廣。
6)該項目綠色、高服役安全橋梁鋼產品在國內外43座重大橋梁工程中推廣與應用,多項用鋼設計和應用指標達到世界第一,取得了重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產品及生產技術已納入由鞍鋼主編及修訂的GB/T714-2015《橋梁用鋼》國家標準。
二、客觀評價
1、課題鑒定評價
該項目所列任務均按期結題。遼科鑒字【2007】第53號《鞍鋼超低碳貝氏體橋梁用鋼Q420qD鋼板的研制》和項目遼科鑒字【2013】第149號《高寒地區免涂裝耐候橋梁用鋼的生產及應用關鍵技術》研究成果得到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國棟院士等多名國內知名金屬材料專家的一致肯定,并予以鑒定意見:“通過對Q420qD鋼板組織結構和性能的系統研究,以及批量生產性能統計和在朝天門長江大橋上6300余噸的實際使用,表明鞍鋼生產的新一代高性能橋梁用鋼Q420qD鋼板綜合性能優異,完全適用于橋梁建設,填補了國內同類產品空白,實現了該類橋梁用鋼在國內大型橋梁上的首次應用。”“開發的GR.50W、Q345qDNH、Q345qENH耐候橋梁鋼以低C(≤0.09%)、Cu、Cr、Ni合金設計為基礎,采用Nb、V、Ti微合金化和控軋工藝技術,通過組織細化有效提高了該鋼的強度、低溫韌性、焊接性和耐大氣腐蝕性能。采用該創新技術已開發了厚度規格為9.53~57.15mm的GR.50W,10~39mm的Q345qDNH和8~60mm Q345qENH中厚板,工藝技術先進,可基本保證該類產品免涂裝應用,符合國際橋梁鋼的發展方向,研發的三個耐候橋梁鋼板產品已成功應用于國內外鐵路橋梁、高速公路橋梁和城市人行橋梁,取得了國產耐候橋梁鋼免涂裝使用的重大突破,填補了國內空白。”
2、該項目主要科技創新的查新檢索意見
經遼寧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和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檢索證實,該項目中多項研究成果為國內外首創,如:(1)“鞍鋼超低碳貝氏體橋梁用鋼Q420qD”的研制,國內外文獻檢索中未見相同研究報道。(2)在國內外已公開發表的文獻和專利中尚未發現采用低碳、多元微合金化技術及兩階段控軋技術生產高寒地區免涂裝耐候橋梁鋼GR.50W,Q345qDNH和Q345qENH的報道。
3、國家標準
該項目涉及的產品及生產技術已納入2015年修訂的GB/T714-2015《橋梁用鋼》國家標準中。
4、相關重要研究論文:
該項目研究成果在Corros Sci.,J. Alloys Compd ,Mater.Sci & Design, Mater Sci Eng、ISIJ International, Sci. China Technol. Sci,J Iron Steel Res Int.等國內外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5篇,共被引用145次,其中SCI源期刊論文16篇,影響因子總和36.824。
代表性論文:
[1] Jia Guo, Shanwu Yang, Chengjia Shang , Ying Wang , Xinlai He. Influence of carbon content and microstructure on corrosion behavior of low alloy steels in a Cl- containing environment, Corrosion Science, 51:242–251, 2008
[2] Zhang X, Yang S, Zhang W, et al. Influence of outer rust layers on corrosion of carbon steel and weathering steel during wet–dry cycles. Corrosion Science, 2014, 82(5):165-172.
[3] Zhang X, Yang S, Guo H, et al. Atmospheric Corrosion Behavior of Weathering Steel in Periodically Changed Environment[J]. ISIJ International, 2014, 54(4):909-915.
[4] J. Guo, C. Shang, S. Yang, H. Guo, X. Wang, and X. He, “Weather resistance of low carbon high performance bridge steel,” Mater. Des., vol. 30, no. 1, 2009.
[5] H. Liu, S.W. Yang, X. Zhang, C.J. Shang, and X.-L. He, “Influence of surface pre-treatment on corrosion behavior of weathering steel,” Cailiao Rechuli Xuebao/Transactions Mater. Heat Treat., vol. 36, no. 5, 2015.
5、獲獎情況:
該項目研究成果《高性能橋梁鋼制造技術及其在國內外重大橋梁工程上的應用》獲得2016年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鞍鋼超低碳貝氏體橋梁用鋼Q420qD鋼板的研制》榮獲2007年遼寧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三、推廣應用情況
該項目技術已在鞍鋼4300厚板、2500中板、5500寬厚板三條生產線推廣應用。實際應用實效表明,產品過程性能穩定。從2005年1月至2016年11月為國內外43座重大橋梁工程提供了近60萬噸高性能橋梁鋼,實現銷售收入30.7億元,新增利潤2.02億元。在推廣業績上,鞍鋼高性能耐候橋梁鋼在國內率先裸露使用于多個重大橋梁工程,成功供貨美國阿拉斯加鐵路大橋、新西蘭橋、港珠澳大橋、沈陽環城高速后丁香大橋、大連普灣新區跨海大橋等。具有更加優良焊接性能及韌性的345~460MPa級高性能橋梁鋼用于美國最大懸索橋紐約海峽大橋以及伊拉克、挪威、孟加拉等國外14座橋梁以及國內如世界最長拱橋重慶朝天門長江大橋、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我國高寒地區首座公鐵兩用大橋哈爾濱濱北線松花江公鐵兩用大橋等29座橋梁。標志著鞍鋼橋梁鋼生產技術和產品質量已經躋身世界前沿水平。對國內中厚板行業的技術進步起到了示范帶頭作用,同時有力支持并促進了國內橋梁制造業的發展,為實現中國的鋼鐵強國、橋梁強國之夢作出了貢獻。
四、主要知識產權證明目錄
知識產權 類別 |
知識產權 具體名稱 |
國家 (地區) |
授權號 |
授權日期 |
證書編號 |
權利人 |
發明人 |
發明專利有效狀態 |
發明 |
高性能低碳貝氏體結構鋼及其生產方法 |
中國 |
ZL200610134087.7 |
2010年4月7日 |
605830 |
鞍鋼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學 |
侯華興,賀信萊,楊穎,尚成嘉,馬玉璞 |
有效 |
發明 |
一種低成本屈強比可控高強度高韌性鋼板及其制造方法 |
中國 |
ZL201010276628.6 |
2014年3月12日 |
1357126 |
鞍鋼股份有限公司 |
侯華興,劉明,楊穎,張哲,張濤 |
有效 |
發明 |
加速耐候鋼表面銹層穩定化的噴液預處理方法 |
中國 |
ZL201210497491.6 |
2015年2月11日 |
1584766 |
北京科技大學 |
張旭,楊善武,賀信萊,王吉英,馬森,吳宏業,尚成嘉,王學敏,郭暉 |
有效 |
發明 |
一種中厚板厚度精度控制方法 |
中國 |
ZL201010209263.5 |
2013年5月1日 |
1188003 |
鞍鋼股份有限公司 |
陳軍平,叢津功,蘇萬濤,黃松,張弘盺 |
有效 |
發明 |
一種超低碳貝氏體鋼及其生產方法 |
中國 |
ZL03110973.X |
2008年2月13日 |
377030 |
鞍鋼股份有限公司 |
譚佃龍 王道遠 張萬山 郭曉波 張鵬遠 沙孝春 劉仁東 趙林 叢津功 |
有效 |
發明 |
一種在熱擾動下保持恒定硬度的低合金鋼的制備方法 |
中國 |
ZL201110168036.7 |
2012年12月5日 |
1096789 |
北京科技大學 |
孫超,楊善武,王憲,林名軒,尚成嘉,王學敏,郭暉,賀信萊 |
有效 |
發明 |
一種促進帶氧化皮鋼生成穩定銹層的噴液處理方法 |
中國 |
ZL201310557047.3 |
2016年1月20日 |
1895596 |
北京科技大學 |
劉弘,楊善武,張旭,郭暉,尚成嘉,王學敏,賀信萊 |
有效 |
五、主要完成人情況表
姓 名 |
侯華興 |
排 名 |
1 |
行政職務 |
結構鋼研究室主任 |
技術職稱 |
正高級 |
工作單位 |
鞍鋼股份有限公司 |
||
完成單位 |
鞍鋼股份有限公司 |
||
對本項目技術創造性貢獻: 對創新成果所有部分均有創造性貢獻。投入80%工作時間。 負責項目的整體構思,負責高性能橋梁鋼生產技術方案的總體設計和組織實施,制定了科學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實施方案,對高性能橋梁鋼制造技術的形成起重大作用,對高性能橋梁鋼在國內外重大橋梁工程的推廣應用起主要作用。主持完成了《鞍鋼超低碳貝氏體橋梁用鋼Q420qD鋼板的研制》和項目《高寒地區免涂裝耐候橋梁用鋼的生產及應用關鍵技術》兩個省級項目。
|
五、主要完成人情況表
姓 名 |
尚成嘉 |
排 名 |
2 |
行政職務 |
無 |
技術職稱 |
教授 |
工作單位 |
北京科技大學鋼鐵共性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
||
完成單位 |
北京科技大學 |
||
對本項目技術創造性貢獻: 對創新成果的第一、二、三、四部分有創造性貢獻。投入60%工作時間。 負責將973項目的研究成果“第三代低合金鋼”應用于鞍鋼橋梁鋼的開發之中,與鞍鋼簽訂了低屈強比橋梁鋼的合作項目,具體貢獻為提出了第三代低合金鋼的基本原理和技術路線,發展了原型鋼,將上述基礎研究成果應用于鞍鋼中厚板橋梁鋼的品種開發;研究了系列低合金鋼的合金設計基本原則,闡明了第三代多相組織橋梁鋼的工藝要點,系統分析研究了力學性能與組織結構的關系;現場分析指導工藝技術的制定和性能穩定性等具體工作。
|
五、主要完成人情況表
姓 名 |
王華 |
排 名 |
3 |
行政職務 |
產品發展部部長 |
技術職稱 |
正高級 |
工作單位 |
鞍鋼股份有限公司 |
||
完成單位 |
鞍鋼股份有限公司 |
||
對本項目技術創造性貢獻: 對創新成果的第二、三、四部分有創造性貢獻。投入60%工作時間。 負責初步審定項目的總體方案,明確該項目的產學研用技術合作方式;組織審核項目技術方案、工作規劃;確定目標、進度,部署各相關單位開展研發試制工作;參與項目具體技術實施方案的制定,組織解決連鑄板坯內部質量、軋制工藝等方面若干難題;負責按照項目分工,組織協調、推進各工藝環節相關單位的研發、試制與產品綜合評價工作;組織推進項目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產品的批量生產與市場開拓。
|
五、主要完成人情況表
姓 名 |
楊穎 |
排 名 |
4 |
行政職務 |
|
技術職稱 |
正高級 |
工作單位 |
鞍鋼股份有限公司 |
||
完成單位 |
鞍鋼股份有限公司 |
||
對本項目技術創造性貢獻: 對創新成果的第一、二、五、六部分有創造性貢獻。投入80%工作時間,發表主要文章5篇,負責研制開發的“朝天門大橋用Q420qD”“港珠澳大橋用鋼”“無涂裝用系列耐候橋梁鋼”“大跨度鐵路橋梁用鋼”等高性能橋梁鋼產品應用在國內外重大工程中。負責研發的GR50W耐候橋梁用鋼用于美國阿拉斯加鐵路橋梁的建造,在國內率先實現了高性能耐候橋梁用鋼在鐵路橋梁上的無涂裝應用。
|
五、主要完成人情況表
姓 名 |
叢津功 |
排 名 |
5 |
行政職務 |
厚板部部長 |
技術職稱 |
高級工程師 |
工作單位 |
鞍鋼股份有限公司 |
||
完成單位 |
鞍鋼股份有限公司 |
||
對本項目技術創造性貢獻: 對創新成果的第一、二、五部分有創造性貢獻。投入50%工作時間。負責提供5500生產線設備保障;提供現場技術支持,保證課題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配合課題研究工作中必要的現場試驗,全力協調各部門配合相應的現場試驗和工業化生產,為項目的順利開展提供了生產支持。對高性能橋梁鋼的試制工藝提出建設性的意見,配合進行試驗方案的制定與優化,同時監督現場對課題試驗方案的執行情況。
|
五、主要完成人情況表
姓 名 |
徐向軍 |
排 名 |
6 |
行政職務 |
焊接室主任 |
技術職稱 |
教授級高工 |
工作單位 |
中鐵山橋集團有限公司 |
||
完成單位 |
中鐵山橋集團有限公司 |
||
對本項目技術創造性貢獻: 對創新成果的第一、五、六部分有創造性貢獻。投入50%工作時間,主持我國第五代橋梁鋼——Q420qD\E鋼的開發試驗研究、耐候橋梁鋼的焊接應用研究。Q420qE耐候鋼及橋梁鋼結構焊接多項發明專利。主持重慶朝天門長江大橋、港珠澳大橋、濱北大橋等鋼橋、德國鐵路橋、美國阿拉斯加鐵路橋、美國韋拉扎諾大橋橋面板鋼結構、孟加拉帕德瑪大橋等多座國內外重大橋梁鋼結構項目的焊接試驗和焊接工藝制定,為新型橋梁鋼的科研開發和推廣應用進行了大量科研工作。
|
五、主要完成人情況表
姓 名 |
徐偉 |
排 名 |
7 |
行政職務 |
集團公司副總工程師 |
技術職稱 |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
工作單位 |
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
||
完成單位 |
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
||
對本項目技術創造性貢獻: 對創新成果的第一、五、六部分有創造性貢獻。投入50%工作時間。 重慶朝天門長江大橋是目前最大跨度的拱橋,是正橋鋼桁拱橋的總工程師,在對新型高性能橋梁結構鋼各項物理力學性能指標和工廠加工影響焊接性能的化學成份分析,以及工廠焊縫評定試驗取得成果的基礎上,確定了在鋼結構構件設計大量采用新研發的高性能橋梁用鋼Q420q,其用量約15000噸,占全橋用鋼量的33%,高強鋼的使用降低了全橋用鋼量,節省鋼材約2000噸。它也是我國橋梁工程中首座大量采用高性能橋梁用鋼Q420q鋼的橋梁工程。
|
五、主要完成人情況表
姓 名 |
孟凡超 |
排 名 |
8 |
行政職務 |
副總經理 |
技術職稱 |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
工作單位 |
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 |
||
完成單位 |
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 |
||
對本項目技術創造性貢獻: 對創新成果的第五、六部分有創造性貢獻。投入50%工作時間。 是舉世矚目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的總設計師,主持完成了港珠澳大橋工程可行性研究、全橋方案設計及總體設計。他是港珠澳大橋主要技術創新的提出者、完成者。積極推動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工程上部結構采用高性能橋梁用鋼,實現高強輕型化、鋼結構化。提出并建立了全橋總體設計及主要結構方案技術體系、“大型化、工廠化、標準化、裝配化”建設技術體系、120年結構耐久性技術體系、大直徑鋼管復合樁技術體系、大型鋼塔整體高精度制造及安裝技術體系、鋼箱梁抗疲勞長壽命技術體系、鋼箱梁整跨高精度制造及安裝技術體系、大橋施工組織設計技術體系等。
|
五、主要完成人情況表
姓 名 |
楊善武 |
排 名 |
9 |
行政職務 |
無 |
技術職稱 |
教授 |
工作單位 |
北京科技大學 |
||
完成單位 |
北京科技大學 |
||
對本項目技術創造性貢獻: 對創新成果的第一、三、四部分有創造性貢獻.投入50%工作時間。 提出了降低耐候鋼的碳含量從而改善顯微組織的均勻性、降低鋼材內部電位差、抑制電化學腐蝕的學術思想,為組織設計提供了科學依據;揭示了合金元素對耐大氣腐蝕的單組元和多組元的作用,為合金設計提供了科學指導;發明了一種通過預氧化結合預腐蝕,促進耐候鋼快速形成致密保護性銹層的技術,為用戶應用提供了方便。
|
五、主要完成人情況表
姓 名 |
黃松 |
排 名 |
10 |
行政職務 |
首席工程師 |
技術職稱 |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
工作單位 |
鞍鋼股份有限公司 |
||
完成單位 |
|
||
對本項目技術創造性貢獻: 對創新成果的第二、五、六部分有創造性貢獻。投入50%工作時間。 主要參與項目方案的制定,全面配合對實驗方案進行制定與優化,結合橋梁鋼國內外發展狀況,參與4300線軋制技術方案的制定,優化生產工藝參數,完善了橋梁鋼的質量評價。提供4300生產線設備保障;提供現場技術支持,保證課題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
|
五、主要完成人情況表
姓 名 |
秦海山 |
排 名 |
11 |
行政職務 |
主管工程師 |
技術職稱 |
工程師 |
工作單位 |
鞍鋼股份有限公司 |
||
完成單位 |
鞍鋼股份有限公司 |
||
對本項目技術創造性貢獻: 對創新成果的第二、五部分有創造性貢獻.投入50%工作時間, 依據技術條件及質量計劃,研究優化煉鋼各環節工藝參數,使連鑄坯內部質量、表面質量滿足下道工序及用戶要求。依據產品質量要求,制定煉鋼工藝路線;連鑄坯內部質量保證:連鑄坯表面質量控制。
|
五、主要完成人情況表
姓 名 |
胡廣瑞 |
排 名 |
12 |
行政職務 |
副總工程師 |
技術職稱 |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
工作單位 |
中鐵山橋集團有限公司 |
||
完成單位 |
中鐵山橋集團有限公司 |
||
對本項目技術創造性貢獻: 對創新成果的第五、六部分有創造性貢獻.投入50%工作時間。 在高性能橋梁用鋼的開發及其在國內外重大橋梁工程的應用中,負責組織開展屈服強度為370、420、500兆帕高性能橋梁用鋼焊接工藝試驗、焊接檢驗、焊接變形與控制技術的研究,為應用高性能橋梁用鋼的國內外重大橋梁制定科學合理的制造方案,在港珠澳大橋、美國維拉扎諾海峽大橋等國內外重大橋梁正交異性鋼橋面板制造中成功研究并應用了U形肋板單元自動化組裝和定位焊技術、正交異性板單元反變形船位焊接技術、正交異性鋼橋面板U形肋焊縫相控陣超聲波檢測技術(PAUT)等,推動了我國鋼橋梁制造行業的技術進步,極大的促進了高性能橋梁用鋼在國內外重大橋梁工程的應用與推廣。
|
五、主要完成人情況表
姓 名 |
魯強 |
排 名 |
13 |
行政職務 |
副主任 |
技術職稱 |
教授級高工 |
工作單位 |
鞍鋼股份有限公司 |
||
完成單位 |
鞍鋼股份有限公司 |
||
對本項目技術創造性貢獻: 對創新成果的第二、五、六部分有創造性貢獻.投入50%工作時間,對產品質量進監控,對生產過程中提出了采用淬火技術來改善厚規格鋼板的沖擊韌性,進行成分工藝優化評價;提出改進精煉措施來提高探傷合格率,協助團隊優化冷卻后的緩冷工藝優化評價。
|
五、主要完成人情況表
姓 名 |
段雪煒 |
排 名 |
14 |
行政職務 |
二院副院長 |
技術職稱 |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
工作單位 |
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
||
完成單位 |
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
||
對本項目技術創造性貢獻: 對創新成果的第二、五、六部分有創造性貢獻。投入50%工作時間, 重慶朝天門長江大橋是目前最大跨度的拱橋,段雪煒作為正橋鋼桁拱橋的技術負責人,在對新型高性能橋梁結構鋼各項物理力學性能指標和工廠加工影響焊接性能的化學成份分析,以及工廠焊縫評定試驗取得成果的基礎上,確定了在鋼結構構件設計大量采用新研發的Q420qD鋼,其用量約15000噸,占全橋用鋼量的33%,高強鋼的使用降低了全橋用鋼量,節省鋼材約2000噸。它也是我國橋梁工程中首座大量采用高性能橋梁鋼Q420q的橋梁工程。
|
五、主要完成人情況表
姓 名 |
崔福祥 |
排 名 |
15 |
行政職務 |
煉鋼部技術質量室副主任 |
技術職稱 |
工程師 |
工作單位 |
鞍鋼股份有限公司 |
||
完成單位 |
鞍鋼股份有限公司 |
||
對本項目技術創造性貢獻: 對創新成果的第三、四部分有創造性貢獻。投入60%工作時間。 該同志主要負責煉鋼連鑄工藝技術方案的策劃及組織實施。針對鋼種成分要求精度高、夾雜物和中心偏析控制等級低的特點,優化各工序工藝控制方式,保證了此品種需求的高質量鑄坯。
|
六、主要完成單位情況表
單位名稱 |
鞍鋼股份有限公司 |
||||
排 名 |
1 |
法定代表人 |
姚林 |
所 在 地 |
遼寧鞍山 |
單位性質 |
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 |
傳 真 |
0412-6734835 |
郵政編碼 |
114021 |
通訊地址 |
鞍山市鐵西區環鋼路白樓后樓 |
||||
聯 系 人 |
王忠潤 |
單位電話 |
0412-6734835 |
移動電話 |
13898023266 |
電子郵箱 |
agwangzr@163.com |
||||
對本項目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情況的貢獻: |
|||||
作為該項目的第一完成單位,主要完成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進行屈服強度345~500MPa級別高性能橋梁鋼成分及工藝設計與優化;實驗室進行試驗鋼的冶煉和軋制工作,確定了各級別的最終成分和生產工藝; 2、在鞍鋼5500寬厚板生產線、4300厚板生產線和2500中板生產線進行了試制,并按照合同組織生產; 3、進行各鋼級焊接試驗及工藝評定,指導用戶使用; 4、完成力學性能和金相組織研究及強韌化機理研究; 5、實驗室和現場模擬各種環境腐蝕試驗以及實際環境掛片試驗,奠定了提高鋼種耐候性的理論基礎; 6、積極向國內外重大橋梁工程推廣應用鞍鋼高性能橋梁鋼。7、完成了橋梁結構鋼國家標準的修訂, 經過多年的系統研究與開發,目前已形成一整套高性能橋梁鋼制造關鍵技術集成,開發的新鋼種包括國標、美標、歐標等標準全系列30余個鋼牌號。該項目從2005年1月至2016年11月為國內外43座重大橋梁工程提供了近60萬噸高性能橋梁鋼,實現銷售收入30.7億元,新增利潤2.02億元。
|
六、主要完成單位情況表
單位名稱 |
北京科技大學 |
||||
排 名 |
2 |
法定代表人 |
張欣欣 |
所 在 地 |
北京 |
單位性質 |
高校 |
傳 真 |
62347649 |
郵政編碼 |
100083 |
通訊地址 |
北京海淀區學院路30號 |
||||
聯 系 人 |
張曉峰 |
單位電話 |
62333881 |
移動電話 |
13810044245 |
電子郵箱 |
zxf@ustb.edu.cn |
||||
對本項目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情況的貢獻: |
|||||
1、將973項目的研究成果“第三代低合金鋼”的理論貫穿到鞍鋼橋梁鋼高性能橋梁鋼的產品研發體系中; 2、提出了第三代多相組織耐候橋梁鋼的成分設計原則及組織調控原理; 3、開展了橋梁鋼力學性能和耐大氣腐蝕性能的各種研究與評價 4、對高性能橋梁鋼的質量控制進行了現場指導并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5、發明了一種通過預氧化結合預腐蝕,促進耐候鋼快速形成致密保護性銹層的技術,在推廣耐候橋梁鋼的免涂裝應用中發揮重要作用。
|
六、主要完成單位情況表
六、主要完成單位情況表
單位名稱 |
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
||||
排 名 |
4 |
法定代表人 |
張敏 |
所 在 地 |
湖北省武漢市 |
單位性質 |
國有企業 |
傳 真 |
84844209 |
郵政編碼 |
430056 |
通訊地址 |
湖北省武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博學路8號 |
||||
聯 系 人 |
段雪煒 |
單位電話 |
84957197 |
移動電話 |
13807172176 |
電子郵箱 |
duanxw@brdi.com.cn |
||||
對本項目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情況的貢獻: |
|||||
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承擔了重慶朝天門長江大橋主橋的設計工作,大橋主橋采用(190+552+190)m的中承式連續鋼桁系桿拱橋,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拱橋。大橋主桁桿件內力差異大,最大桿力近90000kN,傳統的Q370q和Q345q橋梁鋼已經無法滿足結構設計的需要,必須采用更高強度等級的橋梁鋼。大橋設計打破了以往國內鋼桁架橋桿件設計的傳統,根據結構受力特點,主桁桿件選用了Q420qD、Q370qD和Q345qD三種強度等級鋼材,使截面選擇和結構設計更趨于合理,節省了材料。該橋也是國內橋梁首次批量采用Q420q強度級別的鋼材。 朝天門長江大橋為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拱橋,是古典橋型與現代建筑材料和建橋技術的完美結合,在設計和建造過程中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大跨度鋼桁拱橋的技術進步。 朝天門長江大橋于2004年12月29日開工建設,2009年4月29日建成通車。作為“世界第一拱橋”的朝天門長江大橋已經成為重慶市新的標志性建筑、新的城市景觀和名片,深受市民的廣泛關注和好評,被評為“重慶首屆十大最美橋梁”。大橋榮獲第十屆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2010年度重慶市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2011年度中國市政工程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和2012年中國中鐵科技進步特等獎,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和廣泛的社會贊譽。
|
六、主要完成單位情況表
單位名稱 |
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 |
||||
排 名 |
5 |
法定代表人 |
裴岷山 |
所 在 地 |
北京市 |
單位性質 |
企業 |
傳 真 |
82017738 |
郵政編碼 |
100088 |
通訊地址 |
北京市西城區德勝門外大街85號A座 |
||||
聯 系 人 |
孟凡超 |
單位電話 |
82017676 |
移動電話 |
13701159289 |
電子郵箱 |
mengfanchao@hpdi.com.cn |
||||
對本項目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情況的貢獻: |
|||||
負責港珠澳大橋工程可行性研究、全橋方案設計及總體設計、主體工程(橋島隧)初步設計、深水區橋梁工程施工圖設計,港珠澳大橋應用鋼種的選用。根據結構受力特點,在不同部位先后應用了高標準的345、420級別的橋梁鋼,并且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選擇了免涂裝應用的耐大氣腐蝕橋梁鋼Q345qENH。 積極推動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工程上部結構的高強輕型化、鋼結構化,是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工程中大量采用鋼箱梁結構、鋼管復合樁結構的主要倡導完成單位。提出并建立了全橋總體設計及主要結構方案技術體系、主體工程建設面臨的“工程技術、環境保護、施工安全、建設管理四大挑戰”風險體系、“大型化、工廠化、標準化、裝配化”建設技術體系、120年結構耐久性技術體系、大直徑鋼管復合樁技術體系、大型鋼塔整體高精度制造及安裝技術體系、鋼箱梁抗疲勞長壽命技術體系、鋼箱梁整跨高精度制造及安裝技術體系、超大規模鋼橋面鋪裝長壽命技術體系、多跨鋼梁智能化多功能內外部檢查車技術體系、大橋施工組織設計技術體系等;為港珠澳大橋的科技創新和我國超級跨海橋隧工程邁向國際高端作出了重要貢獻。
|
七、完成人合作關系說明
《高性能橋梁鋼制造技術及其在國內外重大橋梁工程上的應用》項目確定了 “產學研用”的協同創新模式,成立了由鞍鋼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學、中鐵山橋集團有限公司、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等單位參與的聯合研發攻關的項目團隊。本項目主要完成人包括:1侯華興、2尚成嘉、3王華、4楊穎、5叢津功、6徐向軍、7徐偉、8孟凡超、9楊善武、10黃松、11秦海山、12胡廣瑞、13魯強、14段雪煒、15崔福祥等,項目主要完成人主要合作關系如下:
(1)2005年1月,鞍鋼股份有限公司與北京科技大學簽訂《新一代高性能結構鋼的研制與開發》(2005-2010)全面合作協議。按合同要求重點開展了新一代420/460、500、690級高性能橋梁用鋼研制。其中420/460級橋梁鋼于2007年通過遼寧省科技廳組織的鑒定,至2007年年底試制生產 Q420qD級高性能橋梁鋼板8200余噸,成功應用于世界上跨度最長的拱橋---重慶朝天門長江大橋上,該鋼種申請并獲得了國家專利。2010年雙方又簽訂《500MPa以上級別低碳貝氏體鋼多尺度-多相組織調控技術機理研究》合作合同。主要完成人排序:侯華興/1,尚成嘉/2,王華/3,楊穎/4,楊善武/,9,黃松/10,叢津功/5等,開展了系列高性能橋梁鋼制造關鍵技術研究。
(2)2005年11月~2006年12月,鞍鋼股份有限公司與中鐵山橋集團有限公司合作進行《Q420qNH、Q460qNH、Q420qE、Q460qE焊接性能評定試驗》項目,同時與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合作進行Q420qD在世界上跨度最長的拱橋---重慶朝天門長江大橋上的應用研究。2011年又合作進行《A709M Gr345WBT3(Q345qDNH)耐候橋梁鋼板焊接試驗研究》,研究結果用于美國阿拉斯加鐵路大橋、沈陽后丁香等橋梁制造,后期又在國內外其他橋梁工程用鋼方面進行了合作研究。主要完成人排序:侯華興/1,徐向軍/6,徐偉/7等。
(3)2010年1月-2013年12月,鞍鋼股份有限公司、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與中鐵山橋集團有限公司就高性能橋梁鋼Q420qD在港珠澳大橋應用進行了合作,完成鋼種試制、焊接研究及在橋梁結構中的應用設計及制造工藝,后期又在國內外其他橋梁工程用鋼方面進行了合作研究。主要完成人/排序:侯華興/1,孟凡超/8,徐向軍/6,胡廣瑞/12等;
歷時十二年的科研合作攻關,形成了高性能橋梁鋼制造及應用成套技術,在國內外54座重大橋梁工程進行了推廣應用,率先在國內實現了國產橋梁鋼的更新換代,意義非常重大。
本人特此申明,對上述內容真實性負責。